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胡静林: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出处:中国棉花信息网    2003年10月30日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胡静林在2003’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作了题为《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演讲,主要介绍了入世后为适应财政改革和世贸规则总体要求,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所作的几方面调整和完善。 胡静林首先回顾了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与财政政策的演变过程,他谈到,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在主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中国棉花产业发展也离不开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棉花产业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实施了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对棉花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历史上,中国棉花长期供不应求,处于短缺状态,为迅速提高棉花生产能力和产量,中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扶持,包括实行统购统销的棉花流通体制,从体制上保障棉花产业稳定发展相应的政策扶持;实行财政补贴政策,补贴棉花生产和销售;实行价格支持政策,刺激棉花产量的提高。中国棉花生产和供求形势由此发生了很大转变,棉花从长期依靠进口平衡转为国内自主供求平衡为主,个别年度甚至出现严重的棉花过剩。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相应调整了棉花产业政策,政策目标转为以稳定生产和市场以及保护棉农利益为主,相关政策措施也做了调整:一是积极支持和推进棉花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为棉花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提供政策性贷款,支持棉花生产和收购;三是调整和完善了财政补贴政策,政策更为公开、公平和透明。 胡静林介绍,为适应入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体制新框架。中国政府对棉花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完善,主要有: 一是取消了棉花销售补贴等流通环节的财政补贴政策。入世前,中国政府对棉花销售出台了一些财政补贴政策,当时主要是为了缓解新疆棉供求矛盾。入世后,根据中国政府承诺和世贸规则要求,取消了这项政策。同时,对一些不符合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补贴政策也相继取消,例如,取消了棉花生产发展补贴政策。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对中国棉农直接补贴的机制和方式。目前看来,中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体系和机制还很不健全,农业支持水平也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加之,原有的一些农业补贴主要是间接补贴,补贴流通环节较多。目前这些补贴相继取消后,新的补贴机制和方式正待逐步建立。为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对粮食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直接补贴制度,将原有的问接补贴调整为直接补贴,将过去补贴流通环节的企业改为直接补贴农民。 三是继续支持棉花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中国棉花产业能否稳定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市场化制度和机制。为此,中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完善棉花产业发展政策,不断推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最近,正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和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促进棉花质量提高;同时,加快了棉花企业改革步伐,逐步实行棉花企业社企分开和企业改制等。 胡静林最后指出,中国棉花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得益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这些为中国棉花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了棉花产业内在发展机制的健全。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中国棉花流通体制正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棉花流通体制。这些都为中国棉花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