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纺织信息

中国纺织业:变加工基地为时尚产品策源地

出处:国际商报    2004年01月08日
中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定位可以如此描述:大众消费的主流产品。    中国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在事实上成了世界纺织加工基地、全球纺织采购中心。中国纺织产品几乎覆盖了国际消费市场的各个层面,质与量均逐年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占有份额1980年为4.62%,2003年有望超过17%,居全球首位。    中国每年在向国际市场提供大量纺织产品的同时,也创造着巨大的进口需求。2002年国内纺织行业共进口棉花20.8万吨、羊毛23.7万吨、化纤单体754.9万吨、化学纤维171.0万吨、染化料41.8万吨、纺织机械35.2亿美元、纱线织物130.3亿美元,2003年这些产品的进口还会有大幅度增长。    中国纺织业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世人关注。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增长的过激反应、非关税贸易壁垒问题、国内市场的投资快速增长问题、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也正在向我们敲响警钟。    行业热点问题引发的思考    1.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欧美日等23个最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向后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转变,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向东半球转移。在发达国家向“非工业化”转型之时,发展中国家则持续向工业化迈进并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客观地看,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已处于鼎盛时期,只是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近期才略微回落。自197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产出增加了一倍多,即使在经济衰退期间,美国制造业产出也几乎比1992年时高出50%。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并没有导致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威胁,发达国家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最直接的原因是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的采用。不争的事实表明,随着就业人数的减少和产出的增加,发达国家制造业生产率大幅飙升。    中国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丰富而优秀的劳动力资源、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大量的市场需求,承接了发达国家与地区转移的制造业,这是制造业全球重新分工水到渠成的表现,对中国和发达国家都是有利的。中国置身于制造业全球重新分工的大趋势中,对于降低发达国家企业的成本,为发达国家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抑制世界通货膨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固然是中国制造业的巨大优势。但从长远看,劳动力成本不再是决定在哪里建厂或采购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准确开发产品引导市场、保障质量、按时交货、建立更加完善的垂直生产链以改善成本结构,才能真正作为生产基地、供货基地而长盛不衰。    2.多视角审视投资快速增长现象    2003年前9个月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计达到3.43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5%,由此引发了过热的话题。事实上,投资快速增长主流是健康的,过热的话题可以淡化,当然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还是存在的。    在贸易机会的刺激下,国内产业相当一批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是跟风投资,盲目投资现象突出,其后果是,企业开工率下降,而产品价格难以上升。特别是我国自身产业链的不完善使价格出现剧烈动荡,原料问题尤为突出,下游产能扩充较快而上游原料特别是高技术附加值产品较多依赖进口。    以涤纶产品为例,其产业链是:原油→PX(对二甲苯)→PTA(精对苯二甲酸)→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涤纶长丝/短纤→纺织。影响价格最敏感的因素是供求关系,中下游产业投资过热,导致上游原料供应严重短缺,而聚酯原料主要依赖进口,整个产业的利润明显向上游集中。    目前我国的纺织业存在非常明显的产业链供需失衡,上游原料严重供应不足,下游产品扩张相对过快,导致了PX价格上涨,后道产品PTA、聚酯直至涤纶长丝、面料依次上涨,利润层层递减。最后的结果是:原料企业快乐赚钱、化纤企业勉强支撑、面料企业则难以招架。2003年的棉花价格异乎寻常保持在高价位也是同一道理。    3.逾越非关税技术壁垒,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国际市场份额的增加,我国服装出口受阻于非关税壁垒的现象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和风险损失正逐年递增。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达170亿美元。    针对这一形势,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保证我国纺织工业健康发展。调查研究表明,纺织标准和检测体系与国际标准不对接是造成国际纺织品贸易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现行纺织标准体系以原材料或工艺划分的产品标准为主,主要分为棉纺织印染、毛纺织品、麻纺织品、丝织品、针织品、线带、化纤、色织布。目前也有以用途制定的标准如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但比例很小,而发达国家纺织品标准都是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制定,重基础标准轻产品标准,其中基础标准就是规范名词术语、检测方法和判定条件,而具体质量要求往往由企业自行掌握。针对这种现状,应该迅速建立与国外接轨的,与国际纺织品市场相适应的标准、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    产业升级要解决五个关键问题    中国纺织工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产业升级,国内纺织业的增长模式必须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产业升级关键要解决5个问题。    (1)关键技术提升    这里要解决的是产品开发中设计、相关技术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设计方面要加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人才培养,加强流行趋势研究对产品开发的指导作用,使产品开发与国际市场潜在需求相对应;相关技术要加强国产助剂、后整理设备、配套工艺技术的研制应用,通过有效的后整理改善织物的手感与外观,采用能提升面料附加值的新型纤维,研究配套加工工艺,并鼓励国内化纤、面料企业的上下游联合开发;解决产品质量不稳定问题是要强化工艺流程中的质量管理,健全产品检测手段,特别是要加强对国际采购标准的了解,配套符合国际采购标准的检测手段。    (2)产业链有机衔接    优化产业链结构既关乎国家安全,又关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各环节的均衡并进、避免过热投资是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竞争力必须解决的问题。从21世纪大纺织的高度出发,各个生产环节应力争互为原料和市场,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完成生产资源的合理流转与良性配置,并将各环节的利益进行有机的结合,弱化市场风险,形成上中下游企业共同获利的多赢局面,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民族纺织业在国际市场的集团优势与持久竞争力。    (3)对商业需求的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不仅仅是考验企业人员的应变能力,企业资源配置、开发手段、信息建设能不能适应小批量、多品种、交期短的需要;更多的是考验企业对客户需求、质量要求、采购模式、贸易规则等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建立什么样的产品开发机制来形成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反应也不仅仅是建立单个企业以市场走势为导向的产品开发及行销推广机制,而是要建立全行业的超前开发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即行业中介机构与优势企业共同倡导参与的集中式产品开发、供货模式,从而具备应对国际采购商的大规模集中式采购。    (4)品牌    品牌不仅仅是提供最终产品的企业(如服装企业)应当关心的问题,品牌包涵质量、创新、信誉、感情等因素,行业应在企业、产品的基础上建立集合性品牌的号召力,实现品牌价值的叠加。知名度不代表品牌的全部内涵,高档次也不是品牌的惟一表现,而富有创建品牌的意识才是最可贵的。营造品牌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维护也需实施一系列有效的营销战略。最为关键的是,应建立优秀品牌的科学认证机制,即品牌的认定一定是遵循市场机制和科学的程序,而不是行政手段。惟此,品牌的认定才有实际意义。    (5)消除各国、各地区之间贸易体系的不对接因素    消除不对接因素绝不仅仅是外交上的努力,技术上、贸易环节上的措施尤为关键,建立与国际对接的商业标准体系是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具体举措为:打破按照棉、毛、丝、麻分散制订标准的格局,建立与国际标准对接的有利于中国纺织产品出口的中国纺织品商业标准体系;建立与国际纺织品市场对接的商业检测体系作为第三方公正检测网络为国际贸易服务;建立和完善中国优质纺织品质量认证体制,将符合新标准的质量上乘的纺织品以有效的商业方式推荐给国际买家。新商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与有效推广,不仅能打破技术壁垒,促进出口,而且可以限制低水平纺织品的进口,保障国内纺织品市场的正常秩序。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孙瑞哲)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