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协会动态  > 棉农分会

棉农分会:播棉前先设计好密度

出处:中国棉花协会    2011年04月19日

    一亩地留多少株棉花最适宜?不仅关系到棉花个体和群体是否能协调均衡发展,还关系到对不同天气气候的适应程度。所以这是棉花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播种之前就要设计好,以做到全年主动管棉。
    设计密度的主要原则是求得最大适应性。因为在播棉时,我们无法预知全年天气属于对应棉花生产的哪种类型,是涝年?是旱年?是冷年?是暖年?没人确切告诉我们。所设计的密度,就必须对任何一种气候类型都有较好的适应性。尤其在当今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天气都可能发生,要立足于多种可能,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一厢情愿,更不能有赌一把的心态。
通过不同类型年份和多地、多点调查:北方棉区最容易实现棉花高产稳产的密度是每亩2500―3000株。按每株结优质铃(每铃棉籽至少24粒)18―22个计算,亩优质铃为5万―5.5万个。可保证棉花亩产子棉稳定在275―300公斤。
    怎样实现这一适宜密度呢?如果采用等行距播种,株距往往偏小,不利于果枝生长发育;如果株距不小于28厘米,密度很容易降到2500株以下,群体就偏小了。从保证密度的要求看,采用大小行播种较为适宜。
    按理论计算,大行距90厘米、小行距50厘米(平均行距70厘米)、株距33.3厘米(1尺),密度应是2860株。所以一般中等地力,可以这样设计。但在实际操作上,如按1尺株距定苗,结果往往大于1尺,密度就不能保证了。这种情况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
如果地力过壮或过弱,则可突破这个密度范围。壮地单株结铃多,可适当少留苗;弱地单株结铃少,要适当多留苗,加大群体,不减少亩结铃数。所以具体到每户和每块棉田密度应是不同的。播种时必须对每条地都进行调整,壮地适当加宽行距,弱地适当缩小行距,达到密度与地力的最佳适应。
    当前在棉花生产上,关于密度有两种非主流倾向。
    一种倾向稀植。强调品种好、地力壮,把密度定在2000―2200株之间。这种密度遇低温或干旱年份很难高产。如果只有2000株,必须要求单株结优质铃25个以上,才能实现亩5万铃的最低要求,这是很难达到的。有人怕增加密度会造成棉株旺长,这可用缩节安控制。
另一种倾向密植。强调地弱,棉棵长不起来,把行距缩小到60厘米左右,株距缩小到20厘米左右,每亩5000多株。如河北邱县、威县不少棉田。在这种情况下,棉株地上和地下环境都拥挤不堪,难以发挥个体生产潜力,最终也难高产。
    在下乡服务过程中见过这类棉田,其中约有1/5的棉秆细如筷子,果枝纤似麦秆,每株只结4、5个小铃,白占了地上地下空间,却没作什么贡献,还影响两旁棉株生长。应通过施肥满足高产对速效养分需求,在现蕾期拔掉弱小晚株,把密度降到4000株左右。
    近年出现了一批穴播播种机,有的穴距最大只能定到26厘米,出苗后每穴留一株太密,隔一穴留一株又太稀。遇到这种情况,尽量提前更换或加配排种轮或排种盘,至少将株距定在28厘米以上。如果不能更换或加配,则只好定苗时每隔三穴去掉一株,保持密度在适宜范围,使大部分棉株仍处于较好环境下。
    以上适宜密度是相对而言的,只能说比较适应当前北方棉区多数棉田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实现高产稳产机率大一些;其它管理技术也都对产量有影响,应该是:“稀植稀管,密植密管。”随着对化控技术的熟练掌握,适宜密度还有上调空间。在调查中发现,产量相对较高的棉田,平均行距为71.5厘米、株距30.1厘米,每亩3097株,单株平均优质铃18.0个,亩优质铃55746个,380亩平均亩实产子棉310.1公斤(含水率仅9%)。
    另外,化控技术也是设计密度时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
 2011年4月19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