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优化供给侧结构 释放新疆农业发展新动能

出处:新疆日报    2017年02月22日

  刚刚过去的一年,新疆农业农村工作在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促增收等方面同步发力,实现了全区农牧业稳中有进、总体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基础、增添了底气。

  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促进全区一产上水平,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和出路。

  新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如何展开?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以调优调好调顺农业结构为主要任务的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成为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和重点。

  调优产品结构

  去年,新疆农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总产达1535万吨,实现“九连增”,畜牧业加快发展,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285万吨、62万吨,林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水产品产量连续稳居西北地区首位,增长5.8%。各项数据表明,全区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有了稳步提升,但因农业结构不优不好不顺产生的农业供求失衡、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增大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全区农业生产需要从满足“量”的需求向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王平生介绍,调优产品结构是我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紧盯市场需求变化,切实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有效解决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问题。

  “今后,全区将按照‘稳粮、调棉、优果、兴畜’的基本思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王平生说,我区将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推动棉花向种植优势区域集中,做优特色林果业,提升果品产量和品质,做强畜牧业,改良品种,提高效益。同时,全区还将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品,围绕杂粮杂豆、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品,打造一批千万亩生产示范基地,努力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还要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严格“三品一标”认证和属地管理责任,让“优质、安全、绿色”成为新疆农产品的亮丽名片。

  调好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关系着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也是提升全区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项关键因素。

  王平生说,调好生产方式是我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目的是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又为子孙留下生存发展空间。

  王平生介绍,今后,全区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紧盯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技术,确保全区新增高效节水面积240万亩。同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努力打造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有机农业。还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壤“白色污染”、盐碱化、沙化治理,实施一批重大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调顺产业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要吃得更营养、更健康,还要到乡村去旅游、休闲、体验乡土文化生活。种种新的消费形式充分表明,人们对农村发展呈现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的需求,这也为全区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平生说,调顺农业产业体系是新形势下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招数,就是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着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今后,全区将在调顺农业产业体系上拿出实招。王平生介绍,全区将着眼适度规模经营,打造一批现代化农牧场,培育一批种养大户,扶持一批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立形成互利共赢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同时,着眼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一批龙头企业,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形成县乡村三级全面覆盖、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还要着眼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主题景点和精品线路,规划一批乡村旅游景区、风情小镇和特色村落,积极发展农家乐、健康养老服务等新产品新业态,推动传统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相互贯通、深度融合。

  强化支撑能力建设

  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还要不断加强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王平生说,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今后,全区将强化农技推广,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行动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多元主体多方面、全方位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把先进农业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实施农业优秀科研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农业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成机制,努力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与此同时,全区将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将3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确保年内实现59万贫困人口脱贫、800个贫困村退出、10个贫困县摘帽。同时,全区将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投入机制,着力解决好农村水电路气房网等重点民生问题,不断优化公共服务,统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访惠聚”工作、“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农牧民文明素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