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聚焦“三农” 阿克苏:探索破解地膜污染之法

出处:新疆日报    2018年01月08日

昔日助农增收的地膜如今已成为农民的“心头大患”,残留的地膜不仅造成农田污染,更造成了农作物减产。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2017年阿克苏地区在沙雅县种植了50亩无膜棉,喜获丰收,平均亩产籽棉365公斤。

残留地膜严重污染土壤

今年54岁的艾买尔·吐尕尔家住阿克苏市拜什吐格曼乡吉格代阔坦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首次接触地膜这个“新生事物”。

“地膜能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增加产量。”2017年12月20日,说起当初在田间用上地膜时的情景,艾买尔·吐尕尔说,用上地膜的好处很多,可以增温保肥、抗旱保水等。

艾买尔·吐尕尔说,当初只知道地膜能增产,不知道还会对农田造成污染。

艾买尔·吐尕尔一家5口人,2017年种了60亩棉花,获得丰收,本该喜悦的他却怎么也乐不起来,残留在土壤里的地膜越来越多,清理起来很费劲。

“每年9月采摘棉花前,我把地膜揭掉拉到地头,等到有人回收时,已有很多风化了,被风一吹,飘得到处都是。”艾买尔·吐尕尔说,地膜残留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棉花出苗率一年比一年低,补种量越来越大,成本不断增加。

“残留地膜不仅导致棉种不发芽,还会污染周围土壤,日积月累,造成大面积土壤污染,不仅农作物减产,有时还造成绝收,这对于我们农民来说是致命的。”艾买尔·吐尕尔说。

饱受残留地膜之苦的艾买尔·吐尕尔只是阿克苏地区众多棉农的缩影。

阿 克苏地区农村能源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郑秀翠介绍,为详细掌握残留地膜对农田的污染情况,2017年春播前,该站组织各县(市)开展了一次地膜污染调查工作。 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8.35万亩农作物中,地膜平均亩残留量达到3.12公斤。其中残留地膜最为严重的是棉花地,平均亩残留量高达6.25公斤。

自治区农科院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作物产量随残膜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以棉花为例,当土壤中残膜量达到每亩3.5公斤时,至少减产15%。

从源头控制地膜残留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大量使用超薄地膜。这样的地膜一扯就烂,无法回收,多年来埋入地下的残膜累积成为“白色污染”的源头。

郑秀翠告诉记者,膜薄就意味着每亩地的成本更低,农民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更愿意选择较薄的地膜。农民为了节省成本,对回收地膜积极性不高,造成地膜回收力度不大、回收不及时,再加上直接翻耕,导致土壤地膜残留量不断增加。

“地膜残片在土壤里很难被分解,如不能及时回收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将大打折扣。”郑秀翠说起地膜残留的危害时,忧心忡忡。

据 阿克苏地区农村能源环境监测站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81年开始,阿克苏地区开始在棉花种植上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经过30余年的大规模推广使用,目前 阿克苏地区地膜使用面积逾1183万亩。其中,2017年春播中,地膜覆盖面积816.22万亩,其中棉花地膜覆盖面积达86%;春播地膜使用量3.49 万吨,其中用于棉花覆盖的占地膜总用量的87%。

郑秀翠说:“‘白色革命’推动阿克苏地区农业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污染持续加剧,导致了‘白色污染’。”

为 了从源头上控制残留地膜对农田土壤的污染,从2014年秋季开始,阿克苏地区强制推广使用新的地膜地方标准:不得使用低于0.01毫米厚度以下的标准地 膜。同时,根据2016年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阿克苏地区在鼓励农民进行残留地膜回收外,还通过国家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废弃地 膜回收网点,加强残留地膜回收。

郑秀翠介绍,阿克苏地区有各类地膜回收机械2331台(辆),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企业22家,除机械回收、人工捡拾外,另外一部分是焚烧、深埋,以及回收后弃置。目前各类地膜回收利用率为56%。

“白色污染”困局或可破解

阿瓦提县是产棉大县,在多年的棉花种植中,“白色污染”已严重威胁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2015年,阿瓦提县出台“禁白令”,禁止销售、提供、使用不合标准的地膜,并积极回收废旧地膜再加工,变废为宝,通过几年治理,该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吐 松·毛拉吾休尔是阿瓦提县塔木托格拉克乡托万克塔木托格拉克村村民,他家种了20亩棉花,今年总产10余吨,纯收入逾6万元。他告诉记者,过去在河边、水 渠、公路边,残留的塑料薄膜随处可见。残留的地膜使土壤板结,降低了农作物产量。近年来,他每年都请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对残留地膜进行回收,带来了可喜 变化。

在向“白色污染”宣战的同时,阿瓦提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引进废旧地膜回收加 工企业,建立乡村回收站点20多个。阿瓦提县汇鑫塑料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家专门从事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的企业,每年收购废旧地膜六七百吨。回收的废旧地膜加 工成颗粒,销往浙江、江苏等地,年销售量30多吨。

记者了解到,阿克苏地区在对农民购买厚地膜给予资金补贴的同时,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残膜综合治理)项目,新(改扩)建废弃地膜回收利用加工生产线,建设废弃地膜回收网点等,加大地膜回收力度。

2017年9月26日至28日,全疆无膜棉种植现场观摩研讨会在沙雅县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计划在新疆主产棉区进行无膜棉种植示范项目推广。

郑秀翠介绍,无膜棉种植就是选育具有特早熟、耐盐碱、耐低温等优点的棉种,在无膜覆盖条件下快速萌芽出苗,其出苗率和成苗率与覆膜条件下的出苗率和成苗率无明显差异,可实现无膜早熟丰产稳产。该技术或可彻底解决棉田残膜带来的“白色污染”。

据悉,2017年在沙雅县试种的50亩无膜棉花试验田喜获丰收,示范田亩结铃数7万多个,平均亩产籽棉365公斤,高产地块亩产籽棉400公斤。

“在南疆地区无膜种植棉花,有利于节约成本和保护环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原所长喻树迅在观摩研讨会上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