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盛开的艺术世界:一团棉花的匠心之路

出处:新华网    2019年05月07日

    《千里江山图》、《最后的时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些耳熟能详的绘画艺术珍品,如果用一团棉花来制作,将会如何?或许,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中国丝画院”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艺术震撼。

    一撮棉花、一把剪刀、一个镊子,袁洪滨正在用这些简单的创作工具,借助拉、捻、搓、剪等指尖技法,将一簇簇棉花,或变成片或变成丝,通过不同的力量和旋转,在画板上为一幅即将完工的精美画卷做最后的修缮。
    这种艺术创作形式被称为“丝画”,棉丝之外,丝涤纶、腈纶、植物丝等几乎所有的丝都可作为作画的原材料。袁洪滨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了近40年。而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竟萌发于他在纺织厂工作时的生产实践。
    1979年,作为知青的袁洪滨从农村回到城市,成为马鞍山市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一次偶然的培训机会让他接触到了铁画这一艺术形式,并萌生兴趣。“回到纺织厂,我觉得用棉花作画比用铁作画要简单得多。铁是硬的,棉花就拿把剪刀,捏捏、搓搓就可以了。但是这一搓一捻,我觉得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回想起这次“人生的选择”,袁洪滨感慨万千。从最开始的黑白画、肖像画,到彩画、风景画,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在对棉花肌理和艺术审美的潜心钻研。小小的棉花在他的手里玩出了新花样。

    在创作《最后的时刻》时,袁洪滨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和技艺。一个多月,每天睡在车间,见到人都绕着走,不愿意和别人有太多的交流,完全把自己沉浸在那幅画里。
    但一阵大风毁掉了他心中的最佳感觉。为了调整窗户光线,他用三合板作了遮挡,一天中午回家吃饭,因为窗户没关,三合板倒在了画面上,画面上的棉丝洒落一地。
    “当时整个人都瘫掉了。”袁洪滨说,后来即便做了恢复,很多原汁原味的肌理和感觉,包括当时的力度、冲动、柔软度还是缺失了不少。
    如今跟在他身后做“丝画”创作的有20多人,“一开始都要从最简单的做起,比如‘棉花拉毛’这个动作,由于不同的力度、角度,都会拉出不同的效果,需要连续几个月练习这个动作。”“丝画”创作者张家红说。

    目前,袁洪滨已先后总结归纳出130多种手工技艺的搓、拉、捻、剪、贴、拔等技巧和方法,作画使用棉花的颜色也达到了几百种。
    在他看来,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不断改进的过程。创作者只能反复摸索,没有捷径。
    “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如今,中华最古老的丝棉和现代手工技艺在这里又完美“相遇”。正是有对细节的追求,才保证了我们能看到这些极高造诣的丝画造型和色彩控制。”一位参观者表示。

(来源:新华网;记者 水金辰、刘方强;时间:20190507;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9-05/04/c_1124449016.ht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