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国内棉花

记忆中的郑州六大国棉厂

出处:百度    2019年05月20日

    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听说过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几个大型国棉厂。对于老郑州来说,对国棉厂的感情更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依靠六大国棉厂,中原区成为了郑州下辖各个区、县中,经济总量最高的一个。目前,国棉厂早就已经风光不再,只留下了几座牌坊见证着当年的辉煌。我们不禁要问:曾经十分红火的六大国棉厂,在90年代为何会逐步衰落呢?
    在建国初期,随着各方面局势的稳定,我国开始进入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的阶段。当时,对于河南中部城市郑州来说,出现了一连串的好消息。1953年,国家决定投入1亿多元在郑州建设几个大型棉纺厂,地址就在今天的郑州市中原区。其中,国棉一厂在当年已经开工建造。1954年,郑州取代古城开封,成为了河南省的新省会。截止1958年,国家先后在郑州中原区建立了5座国棉厂,再加上改革的国棉二厂,总计拥有六大国棉厂。认真的说,在建立国棉厂之前,中原区比较荒凉,被老郑州称之为“西郊。”但是在六大国棉厂建立以后,周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中原区逐步开始崛起。
    六大国棉厂建立以后,出现了大量的劳工缺口。河南中部地区原本很少种植棉花,也没有比较成熟的纺织工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一方面从上海、苏州等地的棉纺厂抽调熟练工人,另一方面动员河南各个地市的年女青年前往棉纺厂工作。甚至影响到了周边省份(作者是河北邯郸人),根据家里人说,作者的一个姑奶就是那个时候前往郑州的国棉厂工作的。纺织工人以女性居多,男纺织工人的比例比较低。在员工数量最多的时候,6大棉纺厂拥有10多万工人。河南地区的朋友,可以联想现在的港区,当年的中原区就是这样的情况。由于员工众多,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开始出现。
    由于六大棉纺厂拥有10多万工人,工人们的衣食住行直接带动了中原区的整体发展。老郑州人了解这个情况,中原区的学校、医院、住宿等各个方面都是比较完善的,还有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等,这就是六大国棉厂奠定的基础。直到现在,仍有很有人怀有很深的“西郊情怀。”对于郑州周边的人们来说,能够进入棉纺厂上班、能够嫁给或者娶一位棉纺工人,都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因为棉纺厂工人的收入高,而且非常稳定。加上各自补助以后,一个棉纺工人每月能够收入50元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高的,大部分岗位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因此,棉纺厂工人在找对象的时候。其他厂的棉纺工人优先考虑,其次是解放军战士,然后是教师和机关工作者。
    1978年,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经济迅速发展,郑州的六大国棉厂也进入了最辉煌的阶段。由于停止了凭票供应,国棉厂生产的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依靠丰厚的收入,六大国棉厂每年上缴的利税占郑州税务总收入的一半左右。依靠六大国棉厂,中原区堪称扬眉吐气,在80年代是郑州最繁华的一个区。在那个年代,工作岗位能够接班。第一代棉纺工人退休以后,子女成为了第二代棉纺工人。从各方面来看,与父母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时代已经开始变化了。进入80年代后期,六大国棉厂在各方面和省外其他国棉厂相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例如河北石家庄地区的棉纺厂,双方的资本投入差不多,但对方的收入是郑州六大国棉厂的两倍多。这里面原因很多,第一是郑州几大国棉厂的设备老旧、无法跟随市场要求,第二则是管理上的问题。当然,还有大环境的问题。与沿海地区自动化水平比较高的棉纺厂相比,郑州的六大棉纺厂没有多少技术优势。此外,中原地区的农民开始种植大蒜、花生等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农作物,棉花的种植量下降,造成了生产成本的提高。生产成本提高,而产品竞争力不强,销路自然会慢慢枯竭。1990年,郑州六大棉纺厂的收入相比1989年下降了40%以上。进入90年代,开始长达10年的连续性亏损,长期的亏损让各方面都不堪重负。
    1998年,六大国棉厂之一的国棉二厂宣告破产,大量的纺织工人开始下岗,不得不考虑再就业的问题。进入21世纪初期,几大国棉厂开始了“改制重组、搬迁改造。”几大房地产集团相继收购了六大棉纺厂。虽然,棉纺路还是“棉纺路”,国棉六厂、国棉三厂等牌坊还在,但当年的六大国棉厂已经成为了历史。随着六大国棉厂的谢幕,中原区的风光不再。同样是在21世纪初期,郑州开始建设郑东新区。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郑东新区没有什么概念,仍旧喜欢主城区的生活。1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郑东新区已经崛起成为庞然大物。当然,对于一些老郑州来说,对中原区仍有很深的情怀。这里有他们儿时的回忆和青春见证,作者的本地朋友们,能够找到各种不起眼的传统小店。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新旧交替也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如何不被时代所淘汰是我们所有人要思考的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