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棉花资讯  > 宏观经济

[高峰论坛]周声涛: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棉业

出处:中国棉花协会    2006年08月08日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我代表中国棉花协会,对各位光临2006’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天津市人民政府给予本届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两年前,中国棉花协会举办了首届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棉业”。两年过去了,中国棉业不仅影响着世界,也被世界影响着。全球化给中国、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促使我们思考一些问题:融入,发展,互利,共赢。本届论坛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棉业”为主题,以期在全球化视角下,探讨中国棉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入世已经5年,市场开放向纵深推进。2001年以来,我国的棉花市场化改革取得基本成功,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市场体制趋于完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的开放,困惑和争议也不期而至,比如,对外开放与自我发展问题。
  棉花是我国仅次于粮食的重要农作物,棉业关系国计民生。在产棉区,农民从农业内部得到的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棉花。全国有1.6亿劳动力从事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经营和纺织等行业。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业高速发展。2005年与2000年相比,纱产量年均增长16.9%,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额年均增长17.2%。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预测,“十一五”期间,纺织业仍将保持较强增长势头,如按年均纱产量增长7.5%的速度,到2010年,我国棉花消费量将达到1400万吨,比2005年增长430万吨,增幅44%。而另一方面,受耕地面积、水资源等因素限制,我国棉花产能增长有限。“十五”期间,尽管棉花产量年均增长5.3%,但远远满足不了棉花消费量年均增长15.1%的需要,棉花进口量逐年增加,其中2003-2005三个棉花年度,我国共进口棉花760万吨,相当于国内棉花产量的45%。“十一五”期间,即使棉花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单产80公斤,总产达到680万吨左右(再创历史新高),与棉花消费量相比,缺口仍在700万吨左右,换言之,到“十一五”末,我国棉花进口依存度可能超过50%。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棉花产不足需的矛盾将依然存在并有加剧趋势。
  在新的形势、新的市场格局下,中国棉业如何定位,如何确定发展战略,是业内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棉业必须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但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中国纺织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也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产业。纺织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9794亿元,比2000年增长137.4%,年均增长18.9%;纺织工业增加值4999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6%。此外,纺织工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人员1960万人,其中1350万人是农民工,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纺织业已经融入全球化市场竞争,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要保持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客观上要求国内外棉花市场融为一体,全球化、开放化,是大势所趋。
  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要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投资、出口和内需是三驾马车,其中内需是主要因素。“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销增长速度高于外销增长速度,说明纺织业近年迅猛发展,主要靠内需拉动。我国有9亿农民,如果占总人口近70%的国民,收入增长缓慢,何谈拉动内需?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带动消费。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在农业内部,尽管二、三产业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仍是农民生存和富裕的基础。棉花作为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综观世界产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多或少都对棉农有扶持政策。我国棉花市场放开以来,国家对棉农已无直接补贴政策。农业是个弱势产业,棉农既承受自然风险,又承受市场风险。在WTO框架下,如何保护棉花产业和弱势群体棉农的利益,以实现整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摆上议事日程。我们应认真分析、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研究扶持我国棉花生产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我国棉花产能和质量,保障棉花资源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三农”问题滞后效应大,滞后效应时间长。“三农”问题,不仅影响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进程,还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应采取切实措施,通过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我国棉花产能。我国是一个产棉和用棉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发展棉花生产只能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质量的路子。近十年来,我国棉花面积最高在8500多万亩,大幅度扩大种植面积不现实,但提高单产潜力很大。从几大棉区的植棉成本看,活劳动投入相差不大,物化劳动投入有些差异,大致在400元/亩上下,但单产差距很大,新疆和长江流域的高产棉区单产超过百公斤,而其他地区单产在六、七十公斤徘徊,植棉效益相差近半。提高单产和质量,首先是良种繁育推广。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功绩举世瞩目,有人形象地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良种的研究和推广成绩显著,比如中棉系列、转基因抗虫棉等。但棉种多乱杂的问题还有待得到根本解决。前年我去美国考察,很受启发。美国按棉花品质分成东南、中南、西南和西部四个产棉区,实行区域化布局,如中南部地区种植纤维长度好的棉花品种,适宜纺高支纱。我国应探索建立良种支持政策,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实行良种科技创新,实行优质棉良种补贴,根据长江、黄河、新疆三大棉区特点,实行优势区域布局,根据纺织工业的需求,建设优质棉基地,推进棉花专业化生产。其次,要积极推广成熟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新疆的“矮密早”、“双层双株”栽培模式,长江流域的“双膜覆盖”技术等等,已经有成熟的经验,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而广之,改变一些地区管理粗放、收成靠天的现状,通过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强国棉竞争力。
  应探索棉花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我国棉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实践证明,以我国棉花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多、小、弱、散及产业链利益分割的现状,必须采取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棉花加工、经营和纺织企业为龙头,联合棉花专业合作社带动千家万户棉农与市场对接,建立稳定的利益合作机制,才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农民增收;才能建立稳定的产购销关系,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才能保证棉花质量,促进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棉业的整体竞争力。
  棉花流通企业应当转变观念,深化自身改革,创新搞活机制,跳出打价格战、炒棉花的老圈子,转变经营业态,改进经营方式,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建立连锁配送服务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比如,让农民成为轧花厂的股东,使农民从卖棉和加工中获益),既可以把分散、弱小的棉农组织起来,降低成本,提高单产,又可以实现价格和秩序的稳定,实现农企双赢,共同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重视。去年8月在棉花协会一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上,大家协商一致,籽棉2.50元/斤的收购价格适宜。会散以后,收购价格还是炒上去了,当然有竞争过度、无序的问题,但深层次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营销、加工与棉农的利益共同体。
  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增强纺织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意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提高科学技术的贡献率,提高自主品牌的贡献率,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但这是大势所向,必须要有这种意识。7月24日,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宣布“无限期中止”就是信号,表明打着多种旗号或以环保和标准为由,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的贸易壁垒定会增多,企业要有忧患意识,才能未雨绸缪。一方面,需要全行业和企业加大投入,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形成内外合力。《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纺织业实现科学发展提出了量化的预期目标体系,可以说,目标明确,措施全面。实现我国纺织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国民经济落实“开放共赢”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实现棉业稳定、协调发展。近年来,宏观调控政策对稳定棉花市场、保护农民利益、保证纺织需要、推进棉花流通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应进一步探讨建立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宏观调控机制,科学、有效、有节奏地调控市场,更好地推进我国棉业稳定、协调发展。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我国有2000多年的植棉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棉花生产出现历史性飞跃。进入21世纪,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棉业正面临新的挑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棉业界的同仁们,将为古老的中国棉业史谱写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